1. 7bza宅男在线首页
  2. 流言蜚语
  3. 家家的经

【家庭plus】〈身口意三业〉此身余晖发光

【家庭plus】〈身口意三业〉此身余晖发光图/陈佳蕙

文/吕政达

泉州是片怎样的土地?偶尔这么想。

感觉这块我没有去过的地方,和我有种若即若离的关係,我十几代前的祖先必然曾在那一带活动生活过,我从小就熟悉的宗教和生命礼俗,其实发源自泉州。

观看那部在泉州当地拍摄的电影《蕃薯浇米》,就可以看到让台湾人似曾相识的礼俗。礼俗是人类集体对「生命应该如何度过」的想像,从摇篮到坟墓,一程一程地都做了设计,让刚来到世界,徬徨无依的生命有了礼俗的依靠。

譬如,孩子出生要做度晬、抓周、元月初九要拜天公,泉州人同样也有进香的礼仪,那是人追随神明的基本象徵,但后来我们只看到热闹喧哗的那一面。从泉州渡海到台湾,泉州人把家乡那一套宗族观念都带来了,亲人去世后的厚葬,都有一脉相承的意味。台湾在葬礼中要送手巾,以前我都不明白是什么缘故,其实也源自泉州习俗,这是取「送巾现断根」的意思,希望送巾的这户人家,从此斩断恶根,得享福报。

在电影里,泉州人也和某些台湾人一样,到庙里掷筊,希望上通神意,指示下一步的人生方向。电影里,失去闺蜜的林秀妹喜欢抽籤问神,连要不要参加腰鼓队也得问神,却得到「眼前比身后事还重要」的神启。我想这个神说的是,与其寻求死后的归向,这一生用我们仅存的时间,还能够完成些什么、修到什么样的成绩,才是此身此生应该去关照的。

此身犹在,像林秀妹这样,即使觉得自己从「被需要」到「无关紧要」,也能让剩下的生命余晖发光一回。譬如,绑上腰鼓,完成生前好友的遗愿,当好友託梦来寻时有了交代。

十三世纪的日本僧人清拙正澄写文章讚奈良的风俗「尊佛敬神,守法自律,物我一体,彼此忘怀。」其实,你也可以想成是在形容传统的泉州和台湾人,一个敬神和相信果报的社会的人们,总可以体现出神人一体的相应。如果失去对神意的敬仰,那个社会往往沦为最现实主义的失序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名言「人类应懂得向上开放。」其实,就是在说敬神的美德。

在电影里,林秀妹和青娥用红布袋捡起被丢弃的神像,送进庙里供奉,林秀妹旁白:「人艰苦一世,不为有片屋檐可以遮风避雨吗?神也是一样。」

真正的神明菩萨也许不会在意这片屋檐,但当人以自己的慈悲和恻隐之心,通向渺渺的神意,如同《大智度论》所说的,我们也种下了敬田和悲田,那在泉州和台湾土壤里如此容易生长繁殖的地瓜,就种在福田里。